Tuesday 13 August 2013

地獄回歸誌慶: 紅燒肉蘿蔔, 韭菜蛋絲

感謝各方祝福 S&S 美麗的花束, H&S的巧克力, C&C 請吃的生猛海鮮及 H 的黑森林蛋糕 
上個月一夜白頭後力圖振做, 隔天開始一天睡眠拆成兩次, 一日當兩天用, 進入睡起-上班, 再睡-修論文的循環.  間夾了兩場音樂會, 其它所有小事都記不得了, 只知道半個月時間真的生出了過萬字的分析, 而且還真的在月初時送入內部評鑑, 到底事情是怎麼發生的已不願去回想, 總之發生了就好.

大約三個星期的時間每天用 Berocca 吊著 (維他命C&B群飲料, 需要熬夜的時間睡前一杯, 起來一杯, 真的感覺有差, 跟以前在台灣喝的沛泉類似, 只是味道怪了點. 有喝有保庇, 雖然可惜沒有兼治黑眼圈及紅眼睛, 但睡不夠會心悸喘不過氣或容易生病的情況會降低, 推薦給沒時間生病又要熬夜的人. 澳洲超市藥局均有售.), 除了被 C&C 帶出去吃了一餐海鮮之外, 其他到底吃了什麼完全不記得.

差不多過了一週, 作習才恢復正常, 心境上也比較適應, 畢竟, 過去這麼多年的時間, 一直是念兹在兹, 總是占據了很大部份精神的事, 現在, 已經走到最後兩關, 真正能做能寫的, 目前不多. 口試完把草稿送內審等面試的這段時間, 情緒一下難以調適. 每天都像少做了什麼很重要的事一樣不踏實, 不出門走上一段路, 晚上便焦燥難以名狀. 頭一兩天還做被退件的惡夢.

星期一本是唸書日, 這個星期一卻難得清閑, 之前舊的CD player 在十多年任勞任怨的工作後宣告駕鶴仙去, 過了三個月家無管弦的日子, 真是要人命.

幸好J 弟大發慈悲, 託 H 把他的CD player 拿來給我用. 到手上後立刻把貝九布四馬九排一排, 來個大點名. 趁著有音樂聽, 把陽台上的香草, 前後門面, 家中裡外, 電郵信件, 拖了幾星期的帳整理起來.  總覺得好像事情還沒做夠, 又決定做韭菜盒子來吃, 買料打餡忙了半天. 到是晚上, 終於確實的認知到, "是的, 草稿已送審" 這件事的真實.

當晚終於可以享受難得的滋味--可以在家一個人閒閒煮上兩樣菜, 坐下來安安靜靜吃頓飯.

在社交版上貼了當晚的兩樣家常菜, 被有小孩又要忙工作沒時間及初到國外的朋友問到作法. 雖然是隨手拿了家裡現有的材料做的, 但簡易省事, 又是醬油底的台灣口味, 就拿來做做異鄉遊子的交流吧.

紅燒肉蘿蔔
材料:
  • 白蘿蔔--(國外可能要特別找) /紅蘿蔔/真的找不到用馬鈴薯或蕪菁也行啊! 又便宜, 只是小心不要煮太久, 比較快煮熟, 比較容易煮軟, 比較會煮化掉而已.
  • 帶皮五花肉
  • 蔥數支
  • 辣椒數支
  • 蒜頭數瓣
  • 黃酒 (亞洲超市裡面名字有紹興, 花雕,女兒,狀元之類的都是, 米酒...也行啦)
  • 醬油
  • 冰糖
  • 香料--花椒, 肉桂, 八角, 丁香, 小茴香, 乾黃薑, 豆蔻, 甘草, 胡椒, 陳皮. 喜歡什麼放什麼, 都不喜歡都不要放.

菜肉份量比例請自行斟酌, 愛吃肉就肉多點, 愛吃菜就菜多點. 三層肉太多不用怕太油, 把油舀起來另外冰著, 炒菜時只要用一點點就會很香. 健不健康? 什麼東西吃太多都不會太健康, 適量就好.

國外豬肉有時會有個腥味, 先去腥. 方法各家不同, 自己看著辦.

先熱鍋, 一點點油就好, 因為三層肉自己還要出很多油哩. 小火下蒜, 薑, 辣椒, 煸香. 下肉, 煸到變色出油, 這時可以先倒一點油出來.

本次的紅燒主角是蘿蔔, 肉是陪客, 現成只有一點三層肉片跟肉條, 燒到最後都化掉了, 所以上色步驟只是過過場, 沒有做得很足, 用大塊肉會比較看得出不同就是了.

上色是借炒酒,糖, 醬油出色, 有顏色就好, 不用一次下太大量, 等到起鍋時還可以調整甜鹹度, 才不會到時後悔不及. 把肉倒回去炒到上色. 如果家裡鍋子多不怕洗, 直接起個新鍋炒酒,糖, 醬油, 再下肉塊炒到紅亮紅亮, 如果求方便, 同一鍋炒也無所謂, 身為留學生跟全職超時工的心得是愛吃就好不用太為難自己.

顏色裹上肉後, 下蔥段, 香料包跟蘿蔔, 加水, 剛剛好淹過料就夠了, 菜會出水. 水要一次加足, 中間再加水湯汁會無光. 上蓋用中火燉一下, 透了就可以上桌. 濃一點的紅燒等湯汁收到1/4, 想拿來下麵就不用收到這麼稠.


另一樣是很典型的清冰箱菜, 粉絲炒豬絞肉, 香菇丁及蝦米細末是前一天做韭菜盒子留下的內餡. 隔天補一把韭菜段跟蛋皮就是一道可以配飯的菜了. 不論是留學生要餵飽自己, 還是管廚房的家庭煮人, 最大的修練就是要把冰箱中的東西物盡其用了吧.

每週應該要買多少菜, 如何安排才能菜色有口味變化又營養均衡. 要怎麼控制才不會過量, 不製造垃圾, 盡可能的使用新鮮當季或本地食材, 不要冰凍. 進食本是生命被犧牲及生命被成就的過程, 一直覺得不浪費, 僅取所需, 是對環境基本的尊重.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