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1 March 2010

據說只有作曲博士生才看得懂的曲解...

其實真的沒有這麼難, 如果能現場稍微示範一下, 加個圖解之類的, 我相信就算沒學過音樂的也一定可以理解...這裡的音樂會有會前講解, 很多人會提早個一小時半小時來聽. 可是台灣的情況...嗯, 不清楚.

其實一邊寫一邊早就知道不適用, 只是單純對巴哈技術的驚嘆不吐不快. 很多學生, 包括以前年紀小的我, 不明白為什麼學校老師老要說巴哈的音樂如何如何, 多麼偉大. 如果今天能讓學生實際站到像長城, 像金字塔, 像泰姬瑪哈陵這樣的作品之前, 不論是怎麼樣建築外行的人, 都會體會到其偉大. 而我想做的, 不過是將巴哈的長城, 投射出來.


巴哈大提琴無伴奏組曲, 第一首, G 大調 作品編號 BWV 1007

大提琴家楊文信的演奏, 影片來源:
http://www.youtube.com/watch?v=WUHO7wzVjXg



如果在座有學習音樂, 特別是學習作曲的學生, 那麼我要大力鼓吹你, 拿起這份譜, 以十六分音符當基本單位, 放在時間橫向, 把大提琴音域以半音切割, 放在空間縱向, 一個音一個音的在這個座標上去畫. 記得座標要密一些, 紙要長一點, 縱向值三十一個半音, 橫向值五千零五十六個十六分音符. 標完後, 先欣賞一下其疏密分佈的規律, 再把鏡頭拉遠, 觀察句子與段落的比例, 段落與樂章的比例, 與全曲的比例. 那麼巴哈身為作曲者的超技, 會以一種非常真切的形體呈現在眼前.

當然, 這種水磨功夫, 都到了聽音樂會的現場是做不了的. 在這麼有限的情況下, 就讓我洩漏一點點天機吧.

那麼, 請想像:

闔著眼, 像冬日暖陽那般的熱度, 輕輕拂在髮上, 吸口氣, 嗅得到碧草如茵那特有的清新. 這是大提琴音色砌出的樂園.

然而這樂園, 建立於巧奪天工的設計. 以前奏曲為例, 以螺旋的堆疊, 漸漸向外泛開, 音域開展的同時, 樂句延長, 從弧線, 漸漸轉變為有著優美穠纖對比的立體. 低音從空弦的 G 奠定主調的氣氛後, 含蓄往下再探. 驀地, 一反之前柔軟的弧形樂句, 大方明確的從 b 一口氣音階直線下行兩個八度, 半音進入 21 小節不是本調的 C#, 連續兩個重拍, 第一, 第三, 狠狠地踱了踱. 之後, 在 22 小節, 再下推一個半音, 落入了主調下屬音的 C, 現代大提琴的最低音, 挾著空弦的龐大共鳴, 振動耳膜神經, 連著三次, 緊接著幾乎可說是凌厲的琶音上行大跳越過之前方降下的兩個八度, 在本調的屬音上, 停留, 延長.

前奏曲總長 42小節, 168拍. 在正中間 81 拍分毫不差地, 經過陡降的音型, 用最具有線性推進力的不和諧小二度 C#, 嵌上了主音下方的五度音; 而後急升, 鑲上主音上方的五度音.

兩個結構音, 也就是音階上與主音共鳴最好的兩個音, 兩個突兀的直線音型, 以樂曲正中央為準, 前後各占兩小節的時間. 完美的平衡! 就算是巴洛克時期最精美的建築, 也未必如此精密. 彷彿是頂金絲銀花的皇冠, 在正當中, 完美的拱著流光斑斕的寶石. 這是巧合? 或是靈光乍現? 不, 這是巴哈, 這就是他的超技.

當然, 在耹聽時, 大概沒有人會去數現來到了這個樂章的幾分之幾, 也不需要. 多半, 只會感到一切是這麼優美, 這麼流暢, 這麼的理所當然. 然而就如同大自然中有著最美最神密的公式, 這個理所當然所反應的, 是創造者工藝的極致.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