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4 December 2012
Teaching Strategy Review 教學攻略整理之二 : 目睹從人猿變成人類的瞬間
一早被無名電話吵醒, 看到手機裡顯示未讀信件, 昨晚半夜三更學生寄的.
喔................肯定是學期成績出來了.
從三年前開始帶主修學生到現在, 每個學期沒有意外總是得來上這麼一段學生覺得自己被嚴重低估, 老師有眼無珠的戲碼. 收到這種來質疑評分公正標準的來信, 要回很難不覺得詞窮. 對於認為最偉大作曲家乃是寫出 Star War 配樂的 John Williams; 而平平都是寫調性音樂, 看不出自己及馬勒作品差別為何的人, 要評審從何解釋起呢?
有趣的事是, 在學士考核過程中, 教授們很少有意見相左的時候的. 大部份時間, 看法都很接近. 要從不錯的作品中選出最好也許會有相異的見解, 不過爛東西大家往往是一致公認的糟. 完全不會有爭執.
第一次收到申冤書的時候, 傷神許久. 想盡辦法要說明其中關鍵. 試過一次就發現, 如果這些學生能夠了解關鍵所在, 就不會覺得不滿意到手成績, 因為早該明白成績為何如此. 這是一個打不開的死結, 無解.
學生失望, 可有想過教得人難道不累嗎? 光是每個星期要過目這些 "有寫不如不寫" (引用指導教授用字) 的東西, 對看得人來說簡直是酷刑. 三, 四年級學生往往驚異於我記得他們第一首拿來現寶的作品架構; 殊不知, 我必需要學習強迫去忘記. 記得經典可以臨摹是一種助益, 不過記得這些有不如無的東西, 只會消化不良而已.
作曲主修從新生到畢業, 到底目標該定在哪裡? 我不停問自己這個問題.
今年三月時在社交板上寫下了這一段話: '第三年帶作曲大學生有感: 今天一個三年級生說 "所以當我選擇了這樣的ending gesture (勉強翻成 '收尾的動作') 時, 這樣一個概念會影嚮我從樂曲初始的每一個決定, 這個 gesture 的概念應該要反應在很多層面的設計上." 我當時心中的 OS 是: 終於! 你終於從人猿變成人類了!!!. 可是, 我每年都要反覆一次從人猿開始的循環, 可不可以不要啊.'
要求自己時, 自然是想要與大師看齊: Bartok, Britten, Stravinsky,Messiaen, Boulez, Ligeti, Carter, 隨手便可列出一串名單. 下筆之時自然兢兢業業. 不過, 該拿同樣標準去要求學生嗎?
今年最大的心得, 應該是領會到一位理論博士前輩給我的一句建言 "Just make sure they love composition." 外加自己補上的下半段 "Also make sure they appreciate and respect the master works.
有了第一點, 無論以後寫作與否, 都會保持對創作的興趣. 培育的目標不只在於尋找創作者, 而在於建立社會更多更廣對藝術的了解及支持, 在於透過這些人, 將思想如浪潮散播出去. 其中, 如果真出現有心一路走下去的少數, 對偉大作品的了解及尊敬自然會引導創作者自我成長, 無需擔心.
三年前接手一位學生, 上課時常不到, 在主修上下的工夫更少, 態度令我非當傷神. 第一年常常想問學生, 都已是大學教育, 到底為什麼選擇這一科. 沒有興趣, 何必勉強?
可是我家媽媽有句名言 '興趣是靠培養的' (如何培養可各自表述, 手段不一就是了).
以上面兩點作為最高原則, 經過三年, 學生態度轉變頗大. 最大不同是對作曲有興趣了, 雖然寫作時技術仍嫌粗糙了點, 不過主動想寫, 喜歡找不同的作品來研究. 以後不論寫不寫, 我想她對音樂新創作都會保持關注. 做到這樣, 自問無愧.
照片裡是最後一堂課這位 '前' 問題學生送的卡片及巧克力 (上了三年, 都知道甜食可以安撫精神), 在這兒提醒我, 對作曲從反感到有興趣, 三年不算長. 值得堅持.
Subscribe to:
Post Comments (Atom)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